從谷歌說起:巨頭壟斷的未來不可抗拒
日期:2015-10-24 瀏覽量:3914
2015年9月4日,是谷歌17歲的生日,其適時推出的全新企業Logo不辱使命地發揮出了粉底的功用,遮蓋著因反壟斷調查產生的焦頭爛額。在全新視覺語言營造的歡愉中,谷歌與媒體彼此心照不宣地忘記了歐盟、印度和俄羅斯,雖然時間短暫,但卻其樂融融。
當然,所有人都清楚集體的掩耳盜鈴于事無補。反壟斷調查仍在繼續,谷歌依舊要面對公司歷史上最難熬的秋天。
天道好輪回。谷歌“三面楚歌”的棘手狀況,幾乎可以說是2004年微軟事件的翻版:那一年,針對微軟反壟斷的調查在歐盟、韓國和日本同時進行,最終的結果是歐盟向微軟開出了4.97億歐元的罰單;韓國開出了3543萬美元的罰款并令Windows解除了對MSN的捆綁;在日本,微軟為了免于起訴則做出了許多政策性妥協。而谷歌當下面臨的情況,較微軟當年還多出一些復雜的枝節,因為狼煙是在搜索引擎與Android操作系統兩大板塊同時燃起的。連《從0到1》的作者彼得·蒂爾都表示:Google's lucrative search monopoly may be about to end(谷歌利潤豐厚的搜索壟斷可能即將結束)。
可是,在“谷歌的壟斷”這一短語中,“谷歌”僅僅是一個限定詞,真正的主語是“壟斷”:限定詞代表了個性,而主語代表著共性。我們或許需要重新認識壟斷。
壟斷不是一個貶義詞
關于“壟斷”一詞的天平已經傾斜太多,我們或許應該適當回撥,保持中性。
孟子在《孟子·公孫丑下》中提到“壟斷”一詞時,語境是“古之為市者,以其所有易其所無者,有司者治之耳。有賤丈夫焉,必求壟斷而登之,以左右望而罔市利。人皆以為賤,故從而征之,征商自此賤丈夫始矣。”大意是在“賤丈夫”出現之前,市場是以有換無,等價交換,而“賤丈夫”試圖站到高處,將市場的利益全部占為己有,人們對他有意見,于是一起向他征稅,征稅也就從此開始了。一切似乎是在說,假如沒有這個“賤丈夫”,市場等價交換是最理想的商業狀態。
這當然是值得存疑的。人是趨利避害的動物,稅收杠桿明顯比自控力的可信度和穩定性更高,稅收雖然會產生貪腐,但同時它也會輸出為市場參與者的安全保障和公共設施。“賤丈夫”指代的類型人的出現,在承受卑劣罵名的同時,其實幫助自然經濟向更先進經濟形態實現了一個跨步。
“壟斷是對創新的一種獎賞”
彼得·蒂爾所說的這句話,正是針對谷歌而言的。壟斷的類型已經并不唯一,谷歌的搜索引擎和Android系統,代表著一種最高級別的技術壟斷,而蘋果則代表著一種對手機行業品牌勢能的壟斷,微信是對社群的壟斷……任何一種壟斷的產生,其根源都是產品在特定領域的無可復制性。獨特必定會產生價值,壟斷企業所獲得的巨額銷售利潤,正是對這種獨特的創新的獎賞。換而言之,創業者的目標就應當是在自己耕耘的領域中取得壟斷,并不斷加以鞏固。這并不卑鄙,相反,它非常正當。
擁有一個壟斷產品并不犯法
利用壟斷產品為自己的其他業務謀利才犯法。有做違法的事的能力,和違法是兩種概念。壟斷企業是否違法唯一的解釋在于司法界定,哪怕早在2011年谷歌的董事長埃里克·施密特就在回答“Is Google a monopoly?”時坦言“We’re in that area。”司法機構也不能對谷歌采取制裁措施。作為局外人,下結論還為時尚早。
壟斷是你我不可抗拒的未來
最早出現的壟斷組織卡特爾,之所以極其脆弱,其原因就在于它的產生和存在需要滿足四個必備的條件:一是份額足夠大,沒有挑戰者;二是合謀成本與懲罰都要低,值得冒險;三是其需求盡量要少受價格波動;四是每個成員都能抵制欺騙,拒絕誘惑,永不作弊。目之所及,無論是俄羅斯的天然氣歐佩克,還是戴比爾斯的鉆石聯盟,都因為無法完全滿足這四個條件而步履蹣跚。
而互聯網產品則大不相同。從壟斷企業自身來說,壟斷不再需要同盟。從渠道看,軟件的鋪展范圍更加寬廣,擴張速度以幾何級數增長,而且重要的是互聯網產品的邊際成本幾乎為零。這使互聯網產品更容易形成壟斷,你的搜索,你的聊天工具,你的娛樂來源,你的工作管理,每一個領域,都已經形成壟斷,或在逐漸走向壟斷。壟斷企業的常態化,是你我不可抗拒的未來。
所以我們或許重新來反觀針對谷歌的反壟斷調查,調查的舉報者,一類是因谷歌的服務利益受損的舊媒體,一類是被谷歌侵占了地盤的本土地頭蛇。前一類代表著舊,后一類代表著弱,而他們的舉報并非出于社會責任感,而是自身的私欲。歷史的經驗不斷告訴我們,舊勢力將被碾碎,弱者將被消滅,而世界基本的運行規律,不以人們的同情為轉移。
你為了什么反壟斷
作為非直接利益相關者,普通公眾反壟斷的心理,大抵是出于對一家獨大的恐懼。用戶擔心企業在缺乏限制之后,會在逐利的道路上綁架用戶,而且缺乏競爭刺激,企業的創新能力會下降,產品會停滯,變成一個徹頭徹尾的封建君主。
這在某種程度上說是正確的。
然而就像我們上文提到的,互聯網壟斷產品的產生周期更短,巨頭的壟斷也不代表毫無競爭者。在一個壟斷產品失去用戶時,補位產品會立即出現,這樣的周而復始,其實是一種良性循環。有人或許會說,究竟什么產品才能顛覆谷歌、顛覆蘋果、顛覆BAT呢?想想IBM、摩托羅拉和諾基亞慘烈的衰亡吧。
當然,假如是站在創業者的角度考慮問題,那么反壟斷的最大原因是因為它變成了擋住愚公的王屋太行。反壟斷的動機,是限制自己假想敵的擴張。可是事實上,這種思維本身也存在誤區,假如現在一個創業者的項目是搜索引擎、即時通訊軟件或者全民電商平臺,那很顯然是不切實際的創業目標,創業者的思維應該是去尋找BAT忽視或者不重視的領域,在保持差異化的過程中堅持如一,而不是瞄準壟斷企業死磕。
唯一能讓人們舉起旗幟反壟斷的理由,就是自身作為用戶的權益被損害、被輕視、被綁架。而目前國際或者國內的反壟斷案,大多都是在競爭之中催化出來的惡之花,事不關己,大可高高掛起。
最后用一句李開復老師的話來做結尾吧,他說:
“互聯網的本質是壟斷,不是競爭。”